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击剑俱乐部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白的剑道上,十几个身着防护服、头戴面罩的小小身影正手持花剑,或进或退,或攻或守,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教练不时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面,场边,一位气质干练、目光专注的中年女性正认真观察着小学员们的每一个动作,不时露出欣慰的微笑,她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眼中闪烁着专注和快乐的光芒,这是我最近感到最幸福的事。”训练间隙,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,作为北京击剑运动的推动者之一,她亲历了过去几年击剑培训从暂停到逐步恢复的全过程,对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这一看似简单的目标,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理解。
击剑教育的价值超越胜负
在王钰看来,击剑不仅仅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,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方式。“很多人对击剑的印象停留在奥运赛场上的争金夺银,但实际上,击剑对青少年成长的帮助远远超出比赛胜负的范畴。”她解释道。
“击剑被称为‘格斗中的芭蕾’,它既需要身体的协调性、柔韧性和爆发力,更需要高度的专注力、快速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。”王钰指着场上一位正在练习弓步刺靶的小学员说,“你看那个孩子,他刚开始训练时连十分钟都站不住,现在可以全神贯注地完成一整节课,这种专注力的提升,对他的文化课学习也有明显帮助。”
王钰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:一位原本性格内向、缺乏自信的男孩,在练习击剑一年后,不仅身体素质明显改善,在学校的表现也更加积极主动。“他的母亲告诉我,是击剑让孩子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、如何接受失败、如何规划并执行战术,这些品质的养成,比赢得任何比赛都更为珍贵。”
疫情阴霾下的挑战与创新
谈及过去几年击剑培训面临的困境,王钰的神情变得凝重。“那段时间确实非常艰难,全市的击剑馆被迫关闭,线下训练全部停止,许多孩子不得不中断他们热爱的击剑练习。”
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,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同事们没有坐以待毙,他们迅速行动起来,组织全市击剑俱乐部负责人召开线上会议,共同商讨应对策略。“我们意识到,必须创新教学模式,才能维系孩子们对击剑的热情。”
在王钰的推动下,北京市击剑协会联合多家俱乐部,迅速推出了“居家击剑”系列课程,教练们通过视频平台,指导孩子们在家中进行基础动作练习、体能训练和击剑理论学习。“我们还组织了线上击剑挑战赛,孩子们录制自己的技术动作视频参赛,由专业裁判评分,这种形式虽然无法完全替代实战,但至少让击剑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在孩子们的生活中。”
线上教学毕竟有其局限性。“击剑是一项极为重视实战感受的运动,剑尖接触对手护具那一刹那的反馈,防守反击时那种电光火石间的判断,这些都是线上课程无法提供的。”王钰坦言,“我们最担心的不是技术生疏,而是孩子们失去对击剑的热情。”
安全有序的重返剑道

随着形势逐步好转,北京市击剑协会开始着手制定击剑场馆恢复开放的详细指南,作为副秘书长,王钰直接参与了这一过程的各个环节。
“安全是我们考虑的首要因素。”王钰介绍,协会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措施,包括限制同时段训练人数、加强场馆通风、设备定期消毒、测量体温和查验健康宝等。“我们要求所有俱乐部必须通过这些审核,才能恢复运营。”
更让王钰费心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安全的前提下,重新找回击剑的乐趣。“长时间的间隔后,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技能水平都有所下降,直接进行高强度训练不仅效果不好,还可能增加受伤风险。”
为此,王钰组织专业教练团队设计了专门的“回归课程”,重点恢复孩子们的基础体能和基本技术。“我们强调循序渐进,不急于求成,第一个月甚至不允许进行实战对抗,而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模拟练习,帮助孩子们重新熟悉剑感、找回节奏。”
重回剑道的别样快乐
在俱乐部重新开放后,王钰走访了多家击剑培训机构,观察孩子们恢复训练的情况,她看到的场景令她感动不已。
“有一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:一个八岁的小女孩,在时隔多月后第一次踏进击剑馆,她抚摸着剑道,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,她告诉我,这是她向‘老朋友’问好。”王钰眼中闪着光,“那一刻我明白,击剑已经成为这些孩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”
王钰发现,经历了这段特殊时期后,孩子们对击剑的理解和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“以前有些孩子可能更关注输赢,现在他们更珍惜能够自由训练的机会,更享受每一次挥剑、每一次移动带来的纯粹快乐。”
她提到,许多教练反映,复训后孩子们的训练态度更加认真,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。“这或许就是‘失去过才更懂得珍惜’吧。”
击剑运动的未来展望
随着击剑培训逐步恢复正常,王钰对这项运动在北京的发展充满信心。
“北京作为首都,有着深厚的击剑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。”王钰介绍,目前北京市有近百所中小学开设了击剑课程或社团活动,注册的青少年击剑爱好者超过万人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击剑运动更加普及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上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。”
王钰表示,北京市击剑协会正在策划一系列推广活动,包括“击剑进校园”公益课程、青少年击剑等级标准制定、业余击剑联赛等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,降低击剑参与门槛,让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体验击剑的乐趣。”
对于家长普遍关心的击剑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平衡问题,王钰也有自己的见解:“我不认为这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,适度的击剑训练不仅能强身健体,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,我们协会正在与教育专家合作,研究如何科学安排训练时间,实现体育与教育的良性互动。”
陪伴成长,静待花开
采访结束时,王钰回到训练场边,继续观看小学员们的训练,一位刚完成一组漂亮进攻得分的小学员兴奋地朝她挥手,王钰也微笑着向他竖起大拇指。
“这些孩子中,未来可能会产生专业的击剑运动员,但更多的人也许不会走上职业道路。”王钰说,“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?重要的是,在击剑运动中,他们学会了尊重对手、遵守规则、坚韧不拔、沉着冷静,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。”

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副秘书长,王钰表示自己将继续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击剑事业的发展。“我的梦想很简单,就是让每一个喜欢击剑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站在剑道上,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,无论他们未来是否成为冠军,至少在击剑的世界里,他们曾经是快乐的追梦人。”
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剑道上,映照着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和闪亮的剑尖,金属碰撞声、脚步声、教练的指导声和孩子们偶尔发出的欢笑声,汇成了一曲独特的交响乐,在这乐曲中,王钰听到了希望,听到了成长,更听到了那份纯粹的运动快乐——那是孩子们重回剑道后,最动听的声音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